全世界首例在圈养条件下同时自然哺育双胞胎成活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大熊猫母亲一胎产两仔的概率高达45%,
但通常只能哺育一只幼仔,导致大熊猫幼仔的低成活率,仅为35%左右。
因此,提高双胞胎幼仔的存活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990年,成都动物园采用了“双胞胎互换”的方法,成功地令双胞胎幼仔成活。该方法的成功令大熊猫幼仔的存活率飞跃性地提高到了88%,作为哺育大熊猫双胞胎幼仔的常规管理方法,为全世界的饲养机构广泛运用。

  • Twins swapping
    什么是双胞胎互换?

  • 大熊猫母亲产下双胞胎幼仔时,为令每只幼仔都能喝到母乳而将幼仔进行轮换的方法。将双胞胎中的一只从母亲身边抱走,放入育婴箱中照料。将另一只幼仔留在母亲身边吸食母乳。然后再将两只幼仔互换。

  • 产仔数(1胎产仔数

  • 大熊猫幼仔存活率变化

    根据The 2019 International Studbook For Giant Panda制作

2003年,白浜野生动物园出生了一对大熊猫双胞胎,母亲“梅梅”同时抚育两只幼仔成活,这在圈养条件下尚属首次。“梅梅”在产下第一只幼仔约 2 小时后,又产下第二只幼仔,同时抱两只幼仔(名字:隆浜、秋浜)也抱得很好。第二天称量体重时,发现了两只幼仔的粪便都呈现母乳的黄色,于是我们判断哺乳情况良好,并决定让“梅梅”继续自然抚育两只幼仔。
通常大熊猫幼仔的体重在出生后会一度减少,然后再逐渐增加。白浜野生动物园出生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基本亦是如此,2006、08、10、14年出生的双胞胎都是在出生后第4~7天才超过出生时的体重。可是2003年出生的“隆浜”和“秋浜”属于例外,在出生后第2天体重便分别达到了160g和106g,第3天时分别达到了167g(较前一日增加7g)和106g(较前一日无增加),体重未出现下降,便顺利地成长了起来。两只幼仔均在出生后第11天时体重达到了出生时的约2倍,并一直用全母乳自然哺育至7个月。“梅梅”在之后也产下了两次双胞胎,2005年产下的第二仔体重66g,仅存活一天便夭折,次年产下的一对双胞胎中第一仔(名字:爱浜)体重196g,第二仔(名字:明浜)体重84g,相差大达112g。为了让更加娇小的“明浜” 能够吃到母乳,只能使用“双胞胎互换”的方法。专家认为2003年同时自然哺育双胞胎(“隆浜”、“秋浜”)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梅梅”的育幼能力强、泌乳量多,且出生的两只幼仔的体重差不大。其间,中日专家收集了大量大熊猫自然哺育双胞胎的行为学数据,为今后提高大熊猫幼仔成活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3年的这一案例在大熊猫保护国际会议中作为圈养条件下的首例同时自然哺育双胞胎成活的案例被介绍。

隆浜・秋浜体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