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项目之始

1988年“海陆熊猫展”举办
从保护圈养大熊猫的目的出发,于1987年3月在中国成立了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大熊猫繁育研究的核心,全面启动了繁育计划。由于大熊猫保护这一项目需要国际支持保护,因此白浜野生动物园也积极响应参加了这项捐赠活动。次年1988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10周年,也是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园10周年,我们探讨能否以此为契机在本园展出大熊猫。于是,我们与中国动物园协会就大熊猫短期展出开始协商,在日中友好协会以及和歌山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中国政府的批准,该项协议最终成功签署生效。同年,基于这项协议,四川成都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辰辰”和“庆庆”来到了本园。随后到1989年1月为止,在园内举行了 “海陆熊猫展”科普教育展出活动,展期为3个月,让游客们在观赏珍贵大熊猫的同时,了解濒危动物的保护。
提高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大熊猫繁殖率和成活率成为当务之急
1980年,全球共饲养大熊猫99只,但其中92只来自野外,而在动物园繁殖成活的仅有7只。而到了1990年,虽然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数量达到了27只,但由于从野外捕获的个体的死亡,全球的大熊猫饲养总数并未增加,仍在100只左右水准上停滞不前。提高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大熊猫繁殖率和成活率成为了当务之急。

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首次开始了首例中日共同繁殖研究

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历程
1994年白浜野生动物园取得了大熊猫的日本进口许可证。同年 9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两头大熊猫来到了白浜野生动物园,中国与海外动物园开展的大熊猫长期国际繁育合作研究由此拉开帷幕。中国动物园协会于1989年成立了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大熊猫繁育工作步入了正轨。为支持中国大熊猫的繁育研究,日本每年派员出席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的会议。

以繁育研究为目的而赴日的大熊猫

“永明”和“蓉浜”为了全球首个国际繁育研究而赴日」
在与中国方面协商后,最终决定由在饲养设施中出生、满足繁育条件等各项条件的当时2岁的“永明(雄性)”和“蓉浜(雌性)”作为繁育研究的个体前往日本。“蓉浜” 的名字是在决定前往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后取的,由成都市的简称“蓉”和白浜的“浜”二字组成。考虑到“蓉浜”的年龄和血统谱系,最终决定派在北京动物园出生的雄性大熊猫“永明”一同赴日。1994年9月,这两只大熊猫来到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始世界首个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研究项目。这两只大熊猫刚来到日本时年仅两岁,所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环境适应、饲料研究及普及启蒙活动等方面。然而在 1997年7月正准备正式开展繁育研究时,“蓉浜”却因病去世,繁育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各方就继续开展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研究与中日双方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后,最终决定派曾有过生育经验的雌性大熊猫“梅梅”继续赴日。“梅梅”2000年7月入住白浜野生动物园,繁育研究工作得以继续开展。

饲养数量的变化

  • ※1976年〜1985年・・・・・・・・
  • 竹子开花和枯死导致大熊猫死亡,但这推动了对大熊猫的保护
  • ※1987年・・・・・・・・・・・・・
  • 中国设立2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
    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 ※1988年・・・・・・・・・・・・・
  • 白浜野生动物园短期租借展览
  • ※1994年・・・・・・・・・・・・・
  • 白浜野生动物园开始中日大熊猫联合繁育研究